那么,中国经济如何打好★“下半场”呢?发改委相关人士透露★,下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将会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注重释放有效需求,注重更好地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加快改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同时更加注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措施的落地见效★。
亮点突出,隐患同样不该被遗忘。在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看来★,尽管我国经济企稳迹象开始显现★,结构也出现了积极调整,但仍处转型阵痛期,企稳的基础较薄弱。他指出,一方面,全球经济正处于曲折而又脆弱的复苏阶段,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都面临着通胀下降甚至通缩的局面,外部环境仍然严峻★;另一方面,产能过剩★、要素成本上升★、创新不足等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定下行压力。
“尽管经济趋稳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忽视经济中的潜在风险★。比如资源错配、影子银行、金融市场波动等,特别是要警惕区域性风险发展为系统性风险★。”权衡提醒。
“未来需要重点发挥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双强’作用,以保证短期内的平稳过渡。在中长期★,则应该以市场化的改革来纠正以往的生产要素错配问题,同时平衡好稳增长与转方式的关系,让实际经济增长更趋近我们的潜在增长率★。”权衡表示★,眼下资本市场波动较大★,要允许政府发挥好相应作用★,避免相关风险的扩散和升级★。
GDP增速连续两个季度稳定在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实际增长10★.5%,半年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全年目标的71.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继续跑赢同期GDP增速……这样一份中国经济的“期中成绩单”,给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带来的直观印象便是六个★“稳”,即:增速稳、消费稳、物价稳、就业稳★、农业稳★、收入稳。
李朴民说,6月份的PMI达到了50.2%,连续4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月份增长5.9%★,5月份增长6★.1%,6月份增长则进一步回升至6★.8%★,另外★,6月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总额同比增速亦由负转正★,这些都表明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回升势头良好。
上海市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权衡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经济的★“稳”还有如下4方面深层涵义:一是相对于此前人们对经济下行的悲观预期,上半年的较好表现有助于预期企稳★;二是在外部需求冲击、内部结构调整等“三期叠加”的背景下,经济已经基本到底★;三是就宏观调控政策而言★,经济出现稳态性趋势、多项数据开始改善意味着政策效果已然显现;四是从新常态意义上来说,波动性趋势的减缓表明中国经济的新旧动力正在进行★“平稳交接★”。
7月28日,国家发改委就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举行发布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在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有效政策作用之下,保持在合理区间内运行,并呈现出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积极态势。专家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既有“去旧”带来的种种隐患,也在“育新”过程中迸发出越来越多的亮点,因此“稳”在这一时期便显得尤其珍贵。
不过,要想弄清中国经济的真实状况显然也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经济指标的表面。李朴民介绍★,中国经济中的“好”和★“进”★,主要表现在结构加快优化★、新增长点加快孕育以及新增长动力加快形成等方面。如,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增速高于整体工业4.2个百分点。
对于下一步的政策走向★,央行在不久前的一份公告中表示,下半年仍会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同时★,还将努力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稳定金融市场预期,继续支持实体经济企稳上升★。